2023年第一季度海关总署通报了2022年12月及2023年1月、2月全国海关在入境货物到达口岸接受监管环节检出质量安全项目不合格并未准入境的食品474批次,涉及25类产品,主要为水产及其制品、饮料、肉及肉制品、酒类等,主要不合格项目是标签标识不规范和资料不全等。
从下面的图示中可以看出,撇开其他类不合格(因为其他类不合格原因错综复杂,因素多),就明确的单项不合格原因,标签问题是本季度产品主要的不合格原因,占总不合格的26.89%。
在此,小编就身边客户比较关心的进口预包装食品标签合规问题略做分析,一起探讨一下食品标签上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1、食品名称的问题
食品名称应当选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规定的标准名称。如果暂无标准规定的名称,那么可以选用不引起消费者误解的通俗易懂名称。
但是所谓的“通俗易懂”字样很难理解,而且也很容易产生一定的地域特色。例如我们市面上常见的“荸荠”,在上海话里叫做“地栗”,这个名称在其他地区的朋友就容易误以为的一种长在地下的板栗。而荸荠因为其颜色和长相原因,还有些地方称之为“马蹄”,但是对于其他地区的朋友就会误以为是马的蹄子。
所以选用食品名称时一定要注意选用标准规范名称。无标准规定的名称,可以在卫健委、海关、市场监督管理局等相关食品主管执法机构的网站上搜索一些相关的指导性文件,或者参考一些专业的文献资料等,选用相关有依据的名称,切记不要自认为“消费者能理解”。
2、净含量的问题
净含量由引导词+数值+法定计量单位三个部分组成。
引导词必须为“净含量”或者“净含量/规格”,容易出现错误的是误写成“净重”、“净质量”等。
数值应当采用阿拉伯数字的方式标识,所谓净含量的数值应当是指产品去除掉包装以后的数值。
法定计量单位应当分为下级单位和上级单位,大于等于1000的应当选用上级单位,小于等于1000的应当选用下级单位,例如:净含量:500毫升,净含量:500克,净含量:1.2升,净含量:1.2千克。
3、营养成分表的问题
预包装食品(特殊食品除外)的营养成分表应当符合我国国家标准GB28050的规定。
有些食品进口企业对营养成分表法规标准不是特别熟悉,会直接将外包装上的营养成分原封不动翻译到中文标签上,容易出现项目名称错误(比如能量写成热量,脂肪写成脂质),修约间隔错误(比如蛋白质外文标签写了2克,按照我国国家标准要写为2.0克),顺序错误(有些国家的营养成分顺序是:能量-脂肪-蛋白质,而我国国家标准是:能量-蛋白质-脂肪)等等。这些也都是食品标签错误,标签不合规的问题。
【本文部分内容源自微信公众号食品安全风向标,经删减和改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