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食品中的过敏原,相信大家都有所耳闻。因为食品过敏导致被误以为食品不合格,食品危害等事件也常有发生。每个人体质不同,对过敏原的承受能力和抗性也不同,出现症状也会不同。
食物过敏根据个人体质不同,会出现多种症状,包括皮肤、消化道、呼吸道及心血管系统等不适,严重的甚至需要治疗。所以食物中存在过敏原做好提示、警示尤为重要,食品中存在哪些过敏原呢?
根据现行我国国家标准GB7718-2011的规定,以下食品属于过敏原:
a)含有麸质的谷物及其制品(如小麦、黑麦、大麦、燕麦、斯佩耳特小麦或它们的杂交品系);
b)甲壳纲类动物及其制品(如虾、龙虾、蟹等);
c)鱼类及其制品;
d)蛋类及其制品;
e)花生及其制品;
f)大豆及其制品;
g)乳及乳制品(包括乳糖);
h)坚果及其果仁类制品。
如果食品中含有这些可能引起过敏物质,宜在配料表中使用易辨识的名称,或在配料表邻近位置加以提示。如加工过程中可能带入上述食品或其制品,宜在配料表临近位置加以提示。
出口食品的麸质过敏原应如何进行风险控制?
根据出入境检验检疫标准SN/T4286中提到企业应采用HACCP原理把无麸质预包装食品的麸质致敏原成分列为显著危害因子进行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控制管理。
企业应结合自身产品生产的实际情况,在对所有致敏原导入风险因素进行科学评估分析的基础上,制定适用于本企业生产过程中麸质致敏原的关键控制点操作限值及关键限值的监控、预防及纠偏等危害控制管理措施。
那么多少限值以下叫做无麸质?
在该标准中也提到,最终销售给消费者的食品中麸质不超过20mg/kg的,即可认为是无麸质。
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地区对于致敏物质的管控和标识要求会比我国国家标准更加严格一些,那么在这些国家近期和致敏物质有关的一些动态法规,小编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
英国拟修订食品过敏原标签法规:英国食品安全局发布提案,拟修订食品过敏原标签法规。修订的主要内容包括:
(1)规定企业可以选择自愿使用预防性过敏原标签(PAL),但一旦使用,则应经过充分的风险评估,确保使用标签信息的正确性,包括标注含有的全部过敏原种类等;
(2)规定应避免使用无麸质声明,防止误导消费者。
美国拟发布主要食品过敏原标签和交叉接触指南:据美国联邦公报消息,美国食药局(FDA)发布2023-10523号公告,即《Sec.555.250主要食品过敏原标签和交叉接触指南草案》,该草案定稿后将取代现有的FDA关于主要食物过敏原标签和交叉接触的执行政策。
该指南包括主要过敏原物质和定义;过敏原标签要求;过敏原交叉接触和适用于防止主要食物过敏原引起的交叉接触的生产要求;食品上的过敏原自愿披露;及相关的监管政策要求。
美国拟制订食品过敏原标签要求补充指南:美国食药局(FDA)发布2022-26110号公告,拟制订食品过敏原标签要求补充指南。指南主要内容包括:
(1)拟扩充过敏原“乳”、“蛋”的来源范围(“乳”从单指牛奶增加到水牛奶、绵羊奶和山羊奶,“蛋”从单指鸡蛋增加到其他可食用禽蛋,同时要求在食品标签上标注过敏物质来源动物名称);
(2)补充规定了某些特定包装形式(如多单元包装内的不同子产品单元)的过敏原标签要求。
【本文部分内容摘选自食品伙伴网】